一轉眼,在互聯網大廠做視覺設計已經超過 10 年了。從一個埋頭畫圖的“小兵”,到后來帶十幾號人的設計團隊,我見過太多有才華的設計師,最終都無奈地陷入同一個困境——我稱之為“設計師的時間陷阱”。
這坑有多致命?它會讓你在 30 歲后,面對職業天花板和無盡的焦慮時,感到力不從心。今天,我想用超 10 年踩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下這個陷阱到底是什么,以及我們普通設計師,如何用“復利思維”這張牌,提前規劃好 30 歲以后的職場發展。
往期作者干貨:
我們先來做個自檢:你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不是還在靠“賣時間”?
- 上班:公司按月買斷你的工作時間,一份月薪,換你一個月隨叫隨到。
- 接單:客戶按項目付費無數次改稿換來一筆錢,項目結束,收入歸零。
設計這個行業,本質上就是個“時間密集型”工種。剛入行的幾年,我們 20 多歲,精力無限,覺得拿時間換錢天經地義。“肝”就完事兒了,熬夜通宵都不是事兒。當年的我也是這樣,覺得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
但 30 歲一過,情況就急轉直下了。你會發現,生活開始跟你“搶時間”:父母的健康、愛人的陪伴、孩子的教育……每一件事都在稀釋你作為設計師投入在專業上的時間和精力。
不管你的產出有多好,多快,如果這時候,你的收入模式還是停留在“賣時間”,那么職場中年危機就會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
- 收入到頂了:你一天就 24 小時,再能“肝”,能同時做的項目也就那么幾個,收入的天花板肉眼可見。
- 焦慮找上門:精力拼不過更年輕的后浪,他們不僅能熬,要價還可能比你低。你的競爭力在哪里?安全感越來越稀薄。
- 抗風險能力極差:一旦停工,比如遇上裁員、生病、或者只是想休個假,收入立刻中斷。
尤其這幾年,整個社會經濟行業動蕩,大廠也風聲鶴唳。身邊不少朋友,哪怕是被動“畢業”轉去做自由職業,本質上還是從“一個坑”跳進了“另一個坑”,依舊在用時間換錢的循環里打轉。
我們不能總等著被現實“教育”,才被迫成長。如果得大家還年輕,那么 30 歲之前,我們必須主動求變,從一個“被動的執行者”,開始轉型為一個“主動的經營者”。而破局的核心關鍵,就是早點建立啟“設計復利”的思維。
“復利”這個詞,玩理財的朋友肯定不陌生,核心就是“利滾利”。在職業規劃里,這個邏輯同樣適用。你過去積累的技能、經驗、作品、人脈,都不應該是一次性消耗品,而應該是可以持續產生價值的“資產”。
怎么理解?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花 100 個小時,精心打磨了一個項目。
單利思維(賣時間):
項目交付,拿到報酬,這 100 小時的價值就結束了。
復利思維(經營價值):
- 第一次回報:項目交付,獲得報酬。
- 第二次回報:將這個項目的完整復盤、設計思路、踩坑經驗,寫成一篇深度文章或做成一個視頻。這篇文章/視頻,會持續為你帶來流量、行業影響力、新的合作機會。
- 第三次回報:文章火了,有平臺邀請你把這個案例做成一節付費課程。你花時間把課程錄好,只要課程還在賣,它就會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被動收入。
- 第四次回報:在這個過程中,你提煉出的設計方法論、制作的素材、模板,可以打包成一個設計資源包,在你的私域或設計網站上進行版權出售。
同樣是最初那 100 個小時的投入,在復利思維的加持下,它的價值被不斷地放大、復制、再利用。一次投入,帶來了 N 次回報。這就是設計師的“價值復利”。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簡單的舉例,實際操作肯定沒有想象那么容易,而且還需要在每個環節不斷打磨,慢慢形成一個閉環的增長飛輪,前期在個人設計技能上的投入和經驗積累,中期在總結能力,提煉能力的不斷嘗試和鍛煉,后期在個人品牌運營,內容更新上不斷堅持等等,才能慢慢會取得一些不錯的成績。
我在大廠這些年,從執行到管理,最大的一個感悟就是:一個設計師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是畫圖有多快,畫的有多好,而是你創造的價值,是否可以脫離你的時間而獨立存在。
要擺脫“時間陷阱”,你需要把技能和經驗變成可復利的資產。以下是三種路徑,結合我的經驗和實操嘗試簡單分享下。
1. 知識產品化:
讓你的經驗變成“睡后收入”設計師的經驗是最值錢的資產。把這些經驗系統化、產品化,就能讓它們脫離時間限制,持續為你賺錢。
- 在線課程:這個題材就很廣,包括不限如何做簡歷,作品集,案例過程分享,軟實力,硬實力,個人成長等等,好的經驗分享,好的課程其實市面上還是很少的,每個階段每個設計師人群的需求都不同,初級有初級的需求,中級有中級的需求,當然自己會做不代表會教,這個也是需要自己不斷嘗試學習慢慢打磨而成,但是優質的課件課程長線收益回報還是比較客觀的。
- 設計模板/素材:字庫,圖庫,素材包,筆刷包,設計模板,PPT 模板等等,這些一直都是剛需訴求,好的廣告圖/運營活動設計模板這些可以大大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當然也要慢慢打磨出好的產品,這一塊不缺用戶。不管在小紅書成交,還是咸魚,又或者站酷賣圖庫/字庫/音樂/視頻都是一種選擇。
- 電子文檔/內容輸出:把自己的所學、所想、所感、整理分享,寫成文章稿子,在公眾號,小紅書,X 等渠道持續分享,積累粉絲通過廣告或者付費訂閱變現,當然持續的內容輸出就意味著你需要不斷的輸入新知識,這個過程是痛并快樂的,需要持之以恒。
2. 個人品牌化:
讓影響力變成“無形資產”
在互聯網時代,個人品牌是設計師的“隱形財富”。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能帶來持續的機會和收入。一個好的個人設計師 IP 品牌需要不斷自我提升和打磨滿足以下 4 感。
視覺感 (Visual Sense)
這是最直接、最基礎的一層。它指的是你的作品、品牌形象、社交媒體風格等一切能被看到的東西。
包括不限于:獨特的配色方案、字體選擇、排版風格,以及你作品本身的辨識度。當人們看到一個特定的顏色或構圖,就能聯想到你的品牌。核心目的:快速抓住眼球,建立第一印象。
價值感 (Value Sense)
這是 IP 的核心和靈魂。價值感來源于你所提供的內容、知識和見解
包括不限于:你分享的設計教程、對行業趨勢的獨到分析、項目背后的思考過程,或者你的設計理念。這些內容能幫助粉絲解決問題、獲得啟發,或者產生情感共鳴。核心目的:證明你的專業能力,建立信任,讓粉絲覺得關注你是有收獲的。
美學感 (Aesthetic Sense)
美學感超越了單純的“好看”,它代表了你獨特的品味和審美體系。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感染力。
包括不限于:你在設計中的情感表達、細節處理,以及你對生活、藝術的理解。它體現在你的作品氣質上,也滲透在你的個人風格和日常分享中。核心目的:吸引那些與你審美趣味相投的人,形成一個有共同價值觀和品味的社群。
人格感 (Personality Sense)
這是 IP 最生動、最人性化的一面,指的是你在粉絲面前呈現出的獨特個性。
包括不限于:你的語言風格(是幽默、嚴謹還是溫柔)、互動方式(是高冷還是親民)、以及你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度。核心目的:拉近與粉絲的距離,建立情感連接,讓你的 IP 變得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個冰冷的作品集合。
總結來說,視覺感是門面,價值感是內涵,美學感是品位,而人格感則是 IP 的生命力。一個好的的個人設計師 IP,就是把這四者完美融合,形成一個既專業又有趣、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品牌形象。
3. 投資與被動收入:
讓財富自我生長除了技能和品牌,投資能讓你的財富產生復利,為職業轉型提供后盾。
這點我相信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很抗拒的,一看到數字就頭暈,對投資不感冒等等話語 不斷在自己耳邊環繞,但是這個恰恰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一個學習,投資知識,理財知識,包括對社會時事,對國家政策的了解都對自己做每一個重要決定判斷有很強的關系,做對一個大決策起碼少走 10 年彎路。
經濟有周期,個人職業生涯也有周期,沒有哪一只股票可以一直在不停漲,也沒有哪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可以一直在順風順水,步步高升,總會有一個瓶頸或轉折點,趁越年輕的時候了解投資相關知識,就算現在吃虧也是小虧,當你真的掙到錢的時候,如果把握不住那個才是大虧。
投資與被動收入這一塊是一個比較大且復雜的知識體系,這邊簡單說明下,只是想表達下希望在自己越年輕的時候越注重這個事情,那么你后期隨著你薪酬待遇的提升,有多余閑錢的時候可以有更多投資復利機會,這一部分在往后的個人職業生涯收入中,一定是占比不低的存在。
從執行設計師到設計經營者的三大心態升級復利人生的實現,不僅需要行動,還需要心態轉變。以下是我總結的三大心理升級:
從“執行者”到“創造者”
設計師只管完成任務,經營者關注創造價值。問自己:我的設計能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讓作品服務更多人?
從“短期收益”到“長期主義”
復利需要時間。課程、品牌、投資,都得耐住性子。學會延遲滿足感,為未來鋪路。
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協作”
復利資產需要團隊支持。聯合開發者、營銷專家,構建生態,讓影響力翻倍。
以上是個人職業成長的經驗心得分享,還有什么問題/話題想交流的話,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哈哈哈哈~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52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0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