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你想去大廠上班嗎?我相信每個設計師都有這個想法。大廠代表著成熟的設計方法和規范、龐大的設計團隊,以及豐富多樣的產品線。但你知道嗎?有一個你每天都在使用的"大廠"產品,其公司只有這一款產品,員工不到 3000 人,市值卻達到 676 億美元,超過了京東(482 億美元)和百度(330 億美元)!沒錯,這就是你每天都得用的 Figma!

2025 年 7 月 31 日,Figma 以 33 美元發行價登陸紐交所,首日股價暴漲 250%,市值突破 676 億美元,創下 2025 年科技 IPO 最大單日漲幅。這家成立于 2012 年的設計協作平臺,僅用了 13 年就成長為擁有 1300 萬月活用戶(其中 2/3 為非設計師)和 95%的財富 500 強公司都得用的巨頭,正在重塑全球設計生態。其 2024 年營收達 7.49 億美元,連續兩季度盈利,毛利率高達 91%,展現出驚人的商業爆發力。鮮為人知的是,這家公司曾因 Adobe 200 億美元收購流產險些夭折,又在 AI 浪潮中逆勢崛起——Figma的故事,遠不止是設計工具的迭代史。

為什么一個設計工具能夠價值 600 億美元?它到底做對了什么?也許我們回顧 UI 設計工具的進化史能找到答案。

一、Photoshop 時代:分層編輯的革命起點

在 UI 設計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尚未成熟的早期階段,設計師們不得不借用和改造現有的工具來完成界面設計工作。1990 年推出的 Adobe Photoshop 雖然最初為照片編輯而設計,卻成為了許多設計師的首選工具。

Photoshop 之所以被 UI 設計師廣泛采用,主要歸功于其革命性的圖層(Layer)系統。現在的我們可能覺得圖層稀松平常,但這是 1994 年 Photoshop 3.0 首創的突破性功能。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1994 年 PhotoShop 3.0 首創圖層

這種分層編輯模式讓設計師能將界面的各個元素(背景、按鈕、文字、圖標)分別放置在獨立圖層上,彼此互不干擾。設計師可以隨時調整任何圖層的透明度、混合模式或位置,而不影響其他元素。這種非破壞性編輯方式大大提升了設計的靈活性和可控性。

Photoshop 的圖層系統不僅是一項技術功能,更催生了全新的設計思維范式。想象一下,在圖層出現之前,設計稿就是一個位圖,如果連續做幾個小修改,要把其中某個小修改改回原來的樣子,基本上和重做沒啥區別。圖層讓設計師可以將工作視為一系列獨立、可逆的決策,不同的圖層放置不同的元素,某個圖層小修改,完全不影響其他圖層。這鼓勵更多創意迭代,并降低了犯錯的心理成本。這從根本上將設計過程從線性、破壞性模式轉變為更具探索性和迭代性的模式。Photoshop 圖層開創的非破壞性編輯概念成為了后續所有專業設計工具的基礎。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當然,Photoshop 強大的像素級精確控制能力,也讓設計師能夠創造出精美細膩的擬物化視覺效果。無論是漸變、陰影、還是復雜的紋理,Photoshop 都能完美呈現。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時至今日,PhotoShop 仍然是設計行業的常青樹,優設細節獵人就一直在關注 PhotoShop 的新功能尤其是 AI 功能的變化,感興趣可以一起來關注:http://www.lmyhmgk.cn/hunter_product/photoshop

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扁平化設計和響應式設計需求的增長,Photoshop 的局限性開始顯現:它缺乏矢量圖形的原生支持,導出切圖流程繁瑣,更重要的是,它無法有效管理復雜的 UI 組件和設計規范。當設計師需要創建多個屏幕尺寸的適配版本時,Photoshop 的工作流程變得極其低效。

二、Sketch:重新定義 UI 設計工作流

2010 年,荷蘭公司 Bohemian Coding 推出了 Sketch,作為一款專為 UI/UX 設計師打造的工具,它拋棄了 PhotoShop 臃腫的萬金油特性,專注于界面設計的核心需求。Sketch 的出現讓設計師們意識到,他們終于有了真正為界面設計而生的工具。

Sketch 的矢量設計本質和導出功能顯著簡化了設計到開發的過渡。設計師只需點擊幾下就能導出任何元素,無需繁瑣的切圖過程。這些創新讓 Sketch 迅速成為 UI 設計師的首選工具。

Sketch 引入了三個革命性概念:無限畫布、畫板(Artboard)和符號(Symbol)系統。

無限畫布讓設計師擺脫了傳統文檔尺寸的束縛,可以在同一個工作空間中自由布局多個設計方案。畫板功能更是解決了多屏幕設計的痛點——設計師可以為iPhone、iPad、Web端等不同平臺創建對應尺寸的畫板,在同一個文件中管理整個產品的設計。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Sketch 的 Artboard

最具顛覆性的是 Sketch 的符號(Symbol)系統,它讓 UI 組件的復用和管理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設計師可以將按鈕、導航欄、卡片等常用元素制作成符號,當需要修改時,只需更新主符號,所有實例都會自動同步更新。這種設計系統化的思路,讓大型項目的一致性維護成為可能。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Sketch 的畫板和 Symbols 的引入,標志著系統性設計思維的開端。帶有多個畫板的無限畫布讓設計師能夠全局可視化用戶流程和產品生態系統,突破了單一屏幕原型的局限。這培養了整體化和系統化的設計思維方法。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時至今日,蘋果依然優先提供 Sketch 的 Symbol 組件庫

同時,Symbols(以及后來的嵌套 Symbols 和覆蓋功能)引入了基于組件的設計核心概念。這不僅關乎效率,更是關于以可重用、模塊化的構建塊進行思考,與開發人員的編程思維高度一致。這直接促進了設計系統的興起,使一致性和可擴展性成為設計過程中的關鍵考量。設計師因此開始更清晰地構建設計語言。

不斷有新的設計工具出現的同時,Sketch 依然在穩步迭代,優設細節獵人就發現 Sketch 甚至比 Figma 還先開發出一鍵生成液態玻璃效果的內置功能(詳情見:http://www.lmyhmgk.cn/hunter_product/sketch

然而,隨著團隊協作需求的增長,Sketch 的單機軟件特性成為了最大的瓶頸。只能在 Mac 上運行,限制了用 Windows 同事的團隊協作。設計師們需要通過郵件或云盤分享設計文件,版本管理混亂,多人同時編輯幾乎不可能實現。更重要的是,設計師與開發者之間的協作仍然充滿摩擦——開發者需要安裝額外的插件(比如 Zeplin )才能查看設計規格,標注和切圖的過程依然繁瑣。這些問題為Figma創造了市場機會。

三、Figma 革命:云端協作的設計新時代

2016 年,Figma 的正式發布標志著 UI 設計工具進入了云端協作時代。Figma 的創始人 Dylan Field 曾說:「我們想要打造設計界的 Google Docs」。 這個愿景在 Figma 中得到了完美實現。

Figma 最具顛覆性的特性是實時多人協作。多個設計師可以同時編輯同一個文件,實時看到彼此的光標和修改,就像在 Google Docs 中協作文檔一樣。這種協作模式徹底改變了設計團隊的工作方式——不再需要來回發送文件,不再有版本沖突,設計評審和討論可以直接在設計稿上進行。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在設計系統方面,Figma 將 Sketch 的 Symbols 概念發展為更先進更加強大的組件(Component)和樣式(Style)管理。設計師可以創建主組件,然后在整個團隊中共享使用。當主組件更新時,所有實例都會自動同步,真正實現了設計系統的統一管理。尤其是變體(Variants)的引入,讓設計師可以構建出比 Sketch 更靈活、更結構化的設計系統。一個按鈕組件可以輕松包含不同狀態(默認、懸停、禁用)、不同尺寸、不同樣式的變體,管理起來清晰高效。例如 IBM 用 Figma 統一了全球 40+產品線的設計語言,組件復用率超 80%。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自動布局(Auto Layout)功能更是讓 Figma 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個功能讓 UI 元素能夠像 CSS Flexbox 一樣自動排列和調整,當內容變化時,容器會自動適應。這種布局方式與前端開發的思路高度一致,大大減少了設計與開發之間的認知差異,設計效果能通過代碼更快更完美的還原。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開發者模式(Dev Mode)的推出進一步強化了設計開發協作的無縫體驗。開發者可以直接在 Figma 中查看設計規格、獲取 CSS 代碼、下載資源,無需額外的工具或插件。這種一站式的協作體驗讓"設計開發一體化"從理想變為現實。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優設細節獵人也整理了大量 Figma 特色功能和使用技巧,幫助設計師即時提升工作效率。。

工具即思維:設計思維的演進軌跡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發現 UI 設計工具的進化,本質上是推動設計師離最終的開發實現越來越近。

  1. Photoshop 時代,產出的是視覺效果圖,離代碼實現最遠,切圖標注是設計師和開發者的鴻溝。
  2. Sketch 時代,產出的是結構化的界面和組件,切圖交付更容易了,但維持大型設計系統和跨團隊協作依然困難重重。
  3. Figma 時代,產出的不僅是界面,更是一個動態的、可協作的、與代碼邏輯對齊的設計系統。自動布局和開發者模式,讓UI效果圖和開發代碼的思路前所未有地統一。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有很多高階設計師說:「設計工具不重要,設計思維才重要。」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事實上,工具從來不只是工具,而是設計思維的物質載體。

Photoshop 的圖層隱喻了「分層解構」的設計哲學;Sketch 的「畫布和組件」是一種模塊化和流程化思維;而 Figma 的「在線協作、設計系統、自動布局」則代表了系統化、協作化、工程化的現代產品設計思維。

忽視工具,恰恰是忽視其背后的設計認知框架。 掌握 Figma 的自動布局,本質是習得響應式設計的底層邏輯;運用設計系統,即是內化規模化產品的工程思維。工具的進化史,就是設計師思維從「美工」向「產品共建者」蛻變的史詩。

四、AI 臨界點:Figma 的挑戰與設計工具的未來戰場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別看 Figma 如今估值很高,互聯網成功和失敗往往就在一瞬間。

如今的 Figma 也迎來了新的挑戰者——人工智能(AI)。Figma已經積極擁抱AI,在5月份的Figma Config 2025大會上推出的Figma Make(AI生成原型)和Buzz(品牌素材批量生成),已實現自然語言→可交互界面的轉化。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大量 AI 原生設計工具(如 Uizard, Galileo AI)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可以直接從文本描述生成可編輯的 UI 界面。

如果 AI 能夠直接從需求生成可用的界面,傳統設計工具的價值將被重新定義。就像外賣興起導致方便面銷量大跌一樣,打敗你的對手往往不在原本的賽道上。Figma 需要思考的不再只是如何讓設計師更高效地繪制界面,而是如何在 AI 輔助設計的新時代中重新確立自己的定位。也許,下一個顛覆 Figma 的不會是另一個設計工具,而是一個能夠理解人類意圖、具備創造力的新形態 AI 產品。

結語:設計工具的未來與設計師的角色

回顧 Figma 的崛起之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確的發展趨勢:優秀的設計工具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更是在塑造設計的未來。從 Photoshop 到 Sketch 再到 Figma,每一次工具的進化都不僅僅提高了效率,更改變了設計師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模式。

面對 AI 的快速發展,設計師的角色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轉變。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當 AI 可以生成基礎界面時,設計師的核心價值將體現在哪里?

Figma 的成功,向我們證明了工具的力量。但真正的力量來自于工具與使用者之間的共生關系。 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能夠理解人性、洞察需求、創造情感連接的能力,永遠是優秀設計師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也許未來的設計工具會更智能,更強大,但設計的本質永遠是以人為本。無論是 676 億美元的 Figma,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 AI 設計助手,它們都只是幫助設計師實現愿景的工具。真正的設計價值,始終在于用創意和洞察力解決人類問題的能力。

這也正是為什么,無論工具如何變革,優秀的設計師永遠不會過時。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龍爪槐守望者」

估值超過京東百度!Figma上市背后,藏著設計行業的3次革命

收藏 8
點贊 76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