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如今都需要依托自媒體來拓展業務,設計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本次來聊聊關于自媒體的話題。
也不是最近,差不多一兩年前,就有很多人發現,關注這個動作變重,也有不少自媒體的粉絲出現負增長情況。
本質上的原因首先是資訊太泛濫,同一個熱點我們要看無數人都聊一次,最近印象深刻的是蔡瀾先生去世,只要點開看完一個,可能就會推送幾十個相關內容過來。
個人認為無論從什么角度出發,過度消費逝者都是過分的事情。
而近日,則是宗家八卦之類,一看到我就馬上滑走,生怕算法誤會我感興趣。
人對資訊的耐受度,自然會有上限,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的注意力寶貴,一些不值得關注,或者已經不需要再關注的人必然要慢慢清除。
更有一些人甚至對打開內容 App 都開始反感,比如我,因為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精力管理,內容 App 會在不知不覺中蠶食人的精力。
我們注意力被資本不斷販賣,只要打開手機,這事情就每天發生。
同時,不知道有否朋友發現,哪怕再喜歡一個人,看久都難免生厭,不是對方有什么不對,純粹就是看膩。
我過去蠻喜歡馮唐、小馬宋,蔡志忠等人,后來慢慢看久了都陸續會覺得“面目可憎”,這跟對方無關。
我稱為“久看法則”,這就是算法的雙刃劍,就像你再愛吃龍蝦,每天讓你吃,你也受不了,這是大部分人會粉轉路的主要原因。
而且再厲害的人都是厚積薄發,那點東西多說幾次其實就沒了,或者不斷在重復。
所以自媒體粉絲的一個健康狀態其實是動態“洗粉”的過程,需要不斷用納新來取代離開的舊粉,當納新速度低于掉粉速度時,就負增長了。
而現在獲粉的成本就跟各行各業在互聯網上獲客一樣,不斷增加,像之前說的,大家都在表演馬戲,誰來看馬戲呢?
反過來看,我會認為做自媒體的朋友應該適當控制一下曝光度,過度曝光是會透支新鮮感跟神秘感的。
過度曝光也會帶來廉價,需求感過太強等特征,讓自身價值下降。
正如你不會看到真正的大明星每天定時直播,他們一但直播起碼會是個節目,甚至是一次社會事件,比如之前的劉德華。
久看是一定生厭的,控制曝光頻率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低品質的日更,不如有意義的周更,甚至月更。
每個人做分享的目的都不一樣,我認為自己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死亡對抗。
死亡對抗是個哲學概念,通俗點理解,就是人都癡迷于希望讓世界知道自己曾經存在過。
所以人都喜歡拍照,尤其喜愛自拍便是死亡對抗的典型案例。
過去受限于技術,我們緬懷故人只有照片,而且不多,甚至有些人一生只拍攝過一張照片,就是晚年為了做遺照而拍攝的。
更早之前更是只有畫像,都是靜態跟想象,現在通過 AI 技術所謂還原故人,哪怕資料再多效果再真實,都只是一時的自欺欺人罷了。
所以有時候我在想,100 年后如果還有人看到我們錄制的視頻,就證明我們存在過,100 年后,我寫過的系列書籍如果有幸還在再版,也證明自己存在過,能持續為世界提供價值。
我們孫子的孫子也可以通過看我們曾經分享的視頻了解,先祖原來是這樣,也年輕過。
相較商業價值,大家也可以從這個角度想想,怎么給這個世界留下更多有價值的分享,可能會更有意義。
自媒體里“粉絲”的概念借用于娛樂圈,再追根溯源則是英語 fans 的諧音,原意是指狂熱愛好者。
我查詢了一下這方面的歷史,“粉絲”這個名詞開始被大量使用是源自 2005 年時候湖南衛視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
所以 80 到 90 年代,假設你很喜歡王朔,那么你會被稱為王朔的忠實讀者,沒有人會認為你是王朔的粉絲。
為什么我會認為以后流媒體上的粉絲會逐漸消失呢?
是因為隨著自媒體創作者的不斷泛濫,買方市場才是越發強勢的(如今已經是了),我經常開玩笑說:假設你要學習某種技能,現在線上會有一堆人排著隊免費教你。
在這種背景中,我們關注一個創作者很多時候不是源自喜歡,而是需求,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觸發的關注。
比如設計史太濃會被很多設計考研者關注,考研完成他們就會逐漸離開。
純粹喜歡還會存在,但喜歡程度并不足以粉絲定義,這種喜歡會如前面所言,隨著創作者的曝光過度(有時候可能是算法作祟,不斷推創作者過去的分享過來)而沖淡。
比如我一直很喜歡陳丹青的真性情,喜歡他的獨特議事角度,更喜歡他的清醒人生態度等,但隨著不斷推送,就會失去粉絲對偶像那種企盼感,距離感及稀缺感。
因此我對其賬號的關注可能會演變為當社會發生某些事情時,想看看他的看法,他只是為我提供服務的其中一個賬號罷了。
當然,我只是以此為例子,我還是很喜歡陳丹青,也相信他沒那么喜歡拋頭露面。
隨著 AI 時代的演化,日后很多內容可能是從一個問題來觸發內容推送的,所以更容易構建出用戶跟創作者的“價值交換”關系。
比如我最近想換車,經常詢問 AI 應用(豆包)各種關于車的問題,豆包就會附推一堆相關抖音視頻給我,我因此也關注了一些賬號。
可以說我是這些博主的粉絲嗎,其實只是價值交換,我需要他們的內容,他們需要我的注意力,當我買完車后,就會取關,彼此都是大家生命中的過客罷了。
所以總的而言,“關注者”叫“粉絲”已經約定俗成,但其語義已經變化,也以此提醒一些創作者,你跟關注者的聯結其實沒有想象中穩固。
看待問題要習慣正反兩面,AI 時代的演變我認為還有一種情況會發生,就是干貨內容會逐漸更有市場。
意思不是說干貨內容會取代現在受歡迎的內容,而是干貨內容將會獲得一個較現在合理的流量位置。
過去自媒體經常會說:“干貨是流量的天敵,真相也是流量的天敵”。
因為流量巨大的內容普遍泛娛樂化,又或者是關于某件事情的八卦(通常是謠言),原因簡單,我們就是在不想學習或者工作的前提下才刷短視頻,主流內容都是解悶為主。
但進入 AI 時代后,蠻多內容觸點將會是從某個具體問題開始的,我看看自己一天內跟豆包的對話現在多達 5-10 條,約等于過去使用搜索引擎的頻率。
而豆包每次都會在回答中夾帶“私貨”推給我,就是抖音里跟問題相關的一些視頻,這些視頻普遍點擊量都不大,但看了真的對破解問題有幫助,所以我也會收藏點贊或者關注作者。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出了 AI 應用將成為日后新型媒介后不久,就發現市場上已經有了 AI 抖音這樣的應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上篇回顧:
我在文章中提出以后客戶為了解決某個設計需求,可能不再是傳統的網上檢索比對初步溝通這樣的繁瑣模式,而是直接通過具體提示詞讓 AI 應用匹配設計師(詳見上一篇文章)。
最關鍵的是我認為以后將會有 AI 技術為核心的巨型媒介出現,將會顛覆如今的流量規則。
AI 抖音已經有點這種意思了,它就是圍繞用戶問題來展開內容的,但我相信這只是過渡性產品,不是最終形態。
超級應用的最終形態通常不是設定出來,而是跟市場互動后演化出來的,我們拭目以待。
說了那么多,我想表達的是日后干貨類的內容將會因為 AI 技術的發展,圍繞某個具體問題展現,從而實現流量的提升。
這樣的流量是高品質的,也是轉化最高的。
臨時又想到個問題,再補充談談,就是全部行業都可以用 AI 再做一遍的思想下,媒介的模式肯定還會再變。
所以自媒體創作者們要像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般,永遠保持不斷遷移的意識跟能力。
過去的輝煌不代表日后,比如曾經粉絲過千萬的新浪播客如今沒有任何價值,微博也淪為一個公告欄了,包括今天的公眾號也是打開率極低。
所以只有意識跟能力才相對永恒,大家要密切關注媒介市場的動態,不要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有時候先發就是優勢本身,你將會吃到平臺增長的紅利。
這篇文章其實同時融合了我最近思考的幾個觀點,但如果每個觀點單獨寫難免要灌水,所以合并一起買一送四也不錯。
不知為何,我寫議論文時候總像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受籠網之羈絆也。
一小時 1000 字不在話下。
所以除了死亡對抗,表達也是人類的最基本需求,很多時候我們愛找人喝酒,除了酒精致人成癮,更多是渴求一種嘮嗑的樂趣吧。
回見!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52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7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